張作霖一生崇信三國時的關公,凡事忠義當先,對離經(jīng)叛道、忘恩負義的人深惡痛絕。所以,在郭松齡已被處決后,,他還令人把他剁去雙腳,在小河沿曝尸三日,并將其慘象拍成照片分發(fā)東三省全境,可見張作霖氣憤到了什么程度。
【張作霖(1875年3月19日-1928年6月4日),字雨亭,漢族,奉天省海城縣駕掌寺鄉(xiāng)馬家房村西小洼屯(今遼寧省海城市)人。著名愛國將領張學良的父親。張作霖乳名老疙瘩,他喜歡別人叫他"張大帥"。
張作霖自幼出身貧苦農(nóng)家,參加過中日甲午戰(zhàn)爭,后投身綠林,勢力壯大,清zf無力征剿,就將其招安。張作霖協(xié)助清廷剿滅杜立三等土匪勢力,后又消除蒙患,維護國家統(tǒng)一,逐步提升,先后擔任奉天督軍、東三省巡閱使等,號稱"東北王",成為北洋軍奉系首領。成立東三省陸軍整理處。與孫中山、段祺瑞及盧永祥結(jié)成同盟。第二次直奉戰(zhàn)爭勝利后,張作霖打進北京,任陸海軍大元帥,代表中華民國行使統(tǒng)治權(quán),成為國家最高統(tǒng)治者。1928年因前線戰(zhàn)事不利,張作霖被迫返回東北!
(張作霖與郭松齡等人留影)
對比之下,張學良對郭松齡可謂仁至義盡。郭松齡不義,張學良卻沒有不仁。他自始至終沒說過郭松齡壞話。即使在郭起兵反叛形勢利好,公開通電指責張學良的情況下,張學良也是忍而不發(fā)。據(jù)傳,郭死之后,張學良還曾來到郭家,給郭松齡的父母跪下并流著淚說:“對不起,我沒有保護好郭大哥”。令郭的一家感動不已。
郭松齡在東三省講武堂任戰(zhàn)術(shù)教官時結(jié)識張學良,自此命運開始改變。時年郭松齡36歲,張學良19歲,二人由師生而兄弟。張學良曾這樣評述他與郭松齡關系的開始:“學良有動于衷,又奇公學識,有羅為己用之意”。
在長達七年的合作中,郭松齡的職務扶搖直上。張學良和郭松齡的共事與合作曾使奉系集團內(nèi)部多人羨慕不已,也為外人傳為美談。張學良曾經(jīng)公開說過:“我就是茂宸,茂宸就是我。”
郭松齡相貌冷峻,不茍言笑,性格偏激,張大帥并不怎么喜歡他。據(jù)東北軍的老人回憶:“郭氏為人剛愎自用,作風跋扈專斷,不為張作霖所重,獨賴張學良多方向其父講好話,終于使郭得以暢行其意志。”
兒子與自己看不上的人氣味相投,張作霖只能“愛屋及烏”。在張作霖眼中,郭松齡就等同于兒子張學良,提拔他,就是扶持張學良。這些細節(jié),在電視劇《少帥》中都有比較詳細的展示。
事實上,郭松齡并不是高尚到一身正氣、心底無私,是為了一心報國,而不得不與張家父子兵戎相見。在“大義”、“道德”的旗號下,郭松齡有著自己的狹隘私欲和個人野心。
他曾向人道出過自己的真實想法:“此次舉兵是經(jīng)過深思熟慮的,現(xiàn)在再不能中止。我已經(jīng)42歲,這樣的病軀,也許活不了多久了。如果張上將軍(張作霖)痛改前非而下臺的話,請學良君到日本去留學三、四年,在此期間,自己的經(jīng)綸抱負實現(xiàn)一部分之后,愿將位置讓給學良君,自己下野,度過閑云野鶴的安靜余生。這不是假意,而是真情。”
郭開出的條件很明確,張作霖下野,張學良出洋,自己在東北施展抱負。把老張家的東北變成他老郭家的。至于說三四年后讓位張學良,那是屬于天真兒童才會相信的許諾了。
郭松齡的叛逆舉動,讓張學良內(nèi)心矛盾重重,他對于郭松齡的行動有不理解,也有同情。但要讓他把搶口對準自己的父親,這是他絕對做不到的。
。▌≌眨
在郭松齡被殺之后,張學良還堅持說:“郭茂宸是一個難得的人才,若由我處理,應讓其出國深造,以后再為東北地方之用。”直到西安事變時,他每遇不順仍會說:“如郭茂宸在,就不會這么困難了!”